水质检测仪

水质检测仪品牌 水质检测仪厂家 EN

如何保障农村供水工程落实到位?水利部出台监督检查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19/10/15 16:14:40 来源:贯奥仪器仪表 作者:便携式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器 阅读次数:

  加快重点水源、重大引调水等工程建设,大中小微并举、丰枯多源互补,夯实供水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城乡供水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得益于供水工程体系的日臻完善和水资源调控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今年5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工,这既是珠江流域一项重大的区域性水资源配置工程,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工程建成后,既向广州、东莞、深圳等珠三角东部地区供水,也可以为香港的应急供水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通过加快重点水源、重大引调水等工程建设,供水工程体系持续完善,“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形成,实现了“大中小微并举、丰枯多源互补”,保障了人民群众和经济发展的供水需求。

  从重大水利工程看,南水北调、密云水库、大伙房水库、引滦入津、引黄济青等一大批重点水源和引调水工程已经建成并发挥显著效益。

  从农村供水工程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2亿亩,一半以上的耕地具备灌溉条件,抗旱能力逐步提升,为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实施人畜饮水和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严重缺水地区饮水困难问题;进入“十三五”后,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转入巩固提升阶段。几十年来,全国建成农村供水工程1100多万处,服务9.4亿农村人口。

  从水资源调度配置看,组织开展河北山西向北京调水、引黄济津济淀、引江济太、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等工作,成功化解了重要地区和城市的供水危机,保证了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供水安全。

  水利部门还积极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不断优化供水结构,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利用,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回用、雨洪资源利用、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让城乡供水有了更多的保障。

  供水工程建设显著提升城乡供水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9月5日22时23分,在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智能调度指挥大厅的显示屏上,北京接收丹江口水库来水的总量定格在了50亿立方米,南水已占到北京城区供水总量的七成以上。自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南水北调工程已累计向北方供水超过27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成为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的主力水源。

  城乡供水能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城乡供水能力的显著提升,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城镇和农村的迅猛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保障作用。

  从城镇供水效益看,我国重要城市群和经济区多水源供水格局加快形成,城镇供水安全得到保障。1980年全国城镇生活用水、环境用水、工业用水分别为76.3亿立方米、3.8亿立方米、417.5亿立方米,到2018年这3个数字提高至675.5亿立方米、96.3亿立方米、1261.6亿立方米。以三峡工程为例,枯水期通过调蓄,每年可以给下游补水约200亿立方米,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供水保障效益,在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农村供水效益看,一方面,水利部通过完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基本满足了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夯实了大国粮仓的牢固根基,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亿亩增加到2018年年底的10.2亿亩;与此同时,我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260亿斤增加到目前的1.3万亿斤左右,中国人民手中的饭碗端得更牢。另一方面,我国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村供水体系,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6%,自来水普及率达81%,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前列。

  从生态补水效益看,一大批生态脆弱区明显改善。通过强化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实现了黄河干流连续20年不断流,2018-2019年度向乌梁素海等应急补水20亿立方米,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塔里木河实现向下游生态输水的目标,黑河尾闾湖东居延海实现连续15年不干涸,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敦煌月牙泉美景重现。组织实施引黄入冀补淀应急补水,2018-2019年度累计向河北供黄河水10.48亿立方米,支持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积极支持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向永定河平原段补水近1.3亿立方米。

  不断提高农村供水的建设标准和管护水平,亿万农民喝着放心水,幸福奔小康

  今年,山西省围绕提高供水保证率、方便程度、水质及水量“四项指标”,切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该省对取水往返超过20分钟的非移民村、非搬迁村,结合村民意愿,配套完善工程设施,增设供水点或自来水入户。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农村供水事关人民福祉。7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下大力气尽早让农民喝上安全、清洁、方便的水。1977年-2005年,我国以平均每年解决1000万人的速度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05-2015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解决了5.2亿农村居民和4700多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十三五”以来,针对农村供水不稳定、易反复等问题,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截至今年7月底,累计提升了1.98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如今,覆盖在全国广袤农村一千多万处的饮水工程,正通过星罗棋布的乡村水厂和密密麻麻的干支供水管网,输送清洁、卫生的饮用水,泽润亿万民众,农村供水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工程设施从无到有,农村吃水实现了历史性转变。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供水设施匮乏,大部分农村群众直接饮用坑塘水、涝坝水。现在,农村供水工程体系不断完善,东部发达省份,中部的安徽、湖北,西部的宁夏等省(区)已经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宁夏固原曾是饮水十分困难的地区,目前95%以上的农民都用上了自来水,彻底告别了“饮水难”。

  群众取水从难到易,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过去一些贫困地区农村群众取水靠肩挑背扛、马驮车拉,很多农牧民为了喝水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现在大多数农村都通水入户,在家里“水龙头一拧”,就能喝上干净卫生的水,农民摆脱了水缸、封存了扁担,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供水质量从差到好,有效破除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饮水障碍。河北枣强县原来是出了名的饮水型氟超标县,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工程,采取水源置换,彻底解决了全县30余万农村群众饮水型氟超标问题。过去,我国许多水源水质本底条件差的地区,供水质量没有保障,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高铁锰水,造成氟斑牙、氟骨症、肠胃疾病等介水疾病,对群众身心健康造成了危害。现在,农村居民普遍喝上了干净水、放心水,提高了健康水平。目前全国已解决了6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型氟超标问题。

  喝好水、用好水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质量,水利部将确保到明年年底按照现行标准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兄弟姐妹喝着放心水,幸福奔小康,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供水保障。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了相对较为完善的农村供水体系,但是仍面临诸多挑战,再加上农村供水相较于城镇供水,在管理体系、法律标准以及经营主体上均有差别,所以城镇供水的丰富经验并不能为农村供水带来太多的助力,农村供水的未来还有赖于各方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E20供水圈层一直持续关注农村供水以及城乡一体化领域,力求助力提升农村供水服务水平,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农村供水机制。在供水发展的大道上,一个都不能少。